药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曾贤以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为题汇报了第一小组学员们对如何将思政之盐溶于课程之水的实践、反思和感悟。
其后,学生参观了实验室,对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作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学业发展和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更是引领医学创新发展的引擎。
在青年学术论坛环节,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雷群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胜、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余分别做学术报告。学科相关的6个领域全部进入ESI世界前1%。研发的抗病毒产品应用于千家医院。长期打造三馆两中心特色品牌,新建落成病原生物科学馆,获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而随着对5-羟色胺受体信号通路和该受体晶体结构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更具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药物成为可能。
202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任卡娜结合其海外交流经历现身说法,向学弟学妹们分享了经验和体会。该类药物通常因非选择性结合到其他受体上而产生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此种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今年9月27日,陈建云与学生在五角场聚餐在他眼中,中秋节聚餐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远离父母和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求学,很容易感到孤单,他想通过请大家吃饭,一人分一个月饼,一起畅聊学术、未来发展、遇到的困难乃至感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
讲课流畅、不机械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备课。在许多新闻学院学生印象中,陈建云是一位博学多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老师,继主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荣誉后,他在今年被评为复旦大学钟扬式好老师。这节课其实和城市道路建设并无关系,讲授的是中外新闻传播史。制图:段瑞怀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通过讲述故事,将人物背后深层次的精神、思想和价值教给学生,而不是只讲年月这些枯燥的数字。如今,当指导学生写论文时,她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路便是基于读博期间受到的学术训练。
和蔼可亲、悉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家人般的温暖陈建云常说:当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给学生才是半桶水。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创立90周年,陈建云有了一个新身份——新闻学院副院长,对他来说,这既是一份荣誉,亦是一个挑战。学识渊博、趣味高雅之外,家人般的温暖是陈建云留给每位学生的第一印象。当她拿到修改稿时,文章上随处可见红笔圈注和讲解,但没有一句责备。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相信,只有老师认真备课,讲课才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娓娓道来。得知陈建云千里迢迢从河南赶来,丁淦林毫不犹豫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和他面谈。2000年5月,陈建云通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考试,他在火车上站了十几个小时,抵达上海后,忐忑不安地拨通了丁淦林老师的电话,但对方刚好要去外地出差。
丁老师表面上情感平淡,但内心很关心学生,很设身处地地体谅学生。2021年11月19日,陈建云带领新闻学院留学生参观徐汇滨江龙美术馆除了课堂教学,陈建云还组织学生重访知名报馆旧址。
陈建云认为,老师上课的理想状态是三好——学问好、口才好、气质好。陈建云希望这门课让学生感知到历史的温度,因此,他常常建议学生抽空去图书馆查阅、触摸《申报》等报纸和期刊杂志的原件,亲身感受历史的现场感。
令他尤为欣慰的是,贺才钊给他发来了消息,告诉他自己担任讲师一年以来的教学成果。主讲中国新闻传播史十余年,至今陈建云每次上课前仍会抽出至少半天的时间,将课件从头到尾重温一遍,把新的案例和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进教学内容。2022年毕业后,她进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我的学生也成为老师,在教师节向我汇报自己当老师的感受,这就是今年最好的礼物。每到一处,陈建云就当上了导游,给同学们讲解眼前的报馆在民国时期的状况,行程结束后再与同学们吃一顿晚饭。他相信,新的方案更科学,更适应当下新闻传播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与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相比,新闻传播的知识体系不断在变化,因此培养方案几乎5年就要进行大调整。每次看到路名,总是会回想起陈老师当年讲的命名规则。
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新闻学院这个营盘,迎来新同学,送走毕业生,春夏秋冬,循环往复,陈建云感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变革,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
你们知道上海的街道是怎么命名的吗?在新闻学院专硕研究生的第一节课上,陈建云抛出的问题吸引了不少初来乍到同学的好奇目光。教师节,陈建云收到了不少学生的祝福消息和鲜花,在微信群里,学生们排着队祝他节日快乐。
陈建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崔云珊说。回上海后,他照例与妻子请同学们在学校附近聚餐,还给每位学生送了两块月饼。在学生们看来,陈建云的组会像一场文化沙龙,大家一起漫谈文学和艺术,老师会将他最近读到的一些文章和书籍推荐给学生,与他们分享和交流文章的精妙之处。备课充分、现场教学,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温度没有所谓的枯燥的知识和课程,关键要看老师怎么讲,讲什么,如何讲。
这样的日子,他会提前预定一辆大巴车,拉上同学们,先到鲁迅公园附近的多伦路,再到外滩的字林西报大楼、望平街(今山东中路)申报馆、福州路,最终在田子坊结束一天的研学之旅。学生应该蛮喜欢这样一种方式。
二十年迎来送往,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今年是陈建云在复旦任教的第20年,他直言自己在开学前仍会焦虑,因为两个月没有上课了,会紧张,但当看到新生青春活泼、渴求知识的面貌时,焦虑感很快就消散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崔云珊看来,老师身上就有这样一种文人气质。
一走进他的办公室,《苏轼诗集》《资治通鉴》等著作便会映入眼帘。陈建云坦言,自己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是受到了导师丁淦林言传身教的影响。
排课最多时,他一周同时上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法规与伦理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三门课,共7到8节课时。这是一个非常宝贵和难得的学习机会,陈建云对她的初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对贺才钊来说,陈建云的悉心指导对她未来的学术写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023年6月14日,陈建云在相辉堂与2022届、2023届硕士毕业生合影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贺才钊回忆,与老师和同学们聚餐时,有一种大家庭的氛围,非常幸福。
如有出差等特殊情况,导致备课时间不足时,他会感觉内心有一些不安。中文系出身的他对文学和历史都有深入研究。
在贺才钊看来,正是这次写作练习,让她慢慢学会了如何写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以及养成了写作的自觉性。在学院里,陈建云主要负责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这是最细、最琐碎、时间要求最强的工作,招生、教学计划、毕业论文答辩安排等等都在陈建云职责范围之内。
2019年春天,贺才钊攻读博士研究生第二年,她得到了一个机会,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供稿2021年11月19日,陈建云带领新闻学院留学生参观徐汇滨江龙美术馆除了课堂教学,陈建云还组织学生重访知名报馆旧址。